联系人:易经理
电话:13691643133
QQ:149990917
微信:13691643133
地址:深圳市龙华新区龙华汽车站
总书记首提“精准扶贫”的地方,如今什么样?
3月14日,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游人渐多。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阳春时节,田畴新绿,野樱初绽,茶园新叶簇簇向上。这里是位于湖南湘西花垣县的十八洞村景区,因疫情封闭了50天后重新对外开放,并迎来了第一批游客。村中的一切又恢复如常。
沿着黑油油的沥青路走进村中,村民们有的在迷迭香、白芨、猕猴桃基地里忙活,有的则乘坐“点对点”专车返回了就业岗位。
在这里,苗寨人用苗歌唱着幸福生活:“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单身娶媳妇,日子乐悠悠。”
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村民过去想都不敢想。
7年前,这里还是深藏大山的“穷旮旯”。命运的转变发生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千年苗寨的贫困史自此翻开崭新一页。
2017年,十八洞村成为湖南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之一。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由1668元增加到13818元。曾经的极度贫困村变成了“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十八洞村何以“脱胎换骨”?答案就在“精准”二字。
瞄准“靶心” 精准识别帮扶到户
2013年11月3日,在苗族老汉施成富家门前,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并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总书记离开后一个多月,花垣县组建的扶贫工作队就进驻了十八洞村。进村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确定帮扶对象,从225户939名村民中筛选出真正的贫困户、贫困人口。
“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三层以上楼房的不评……”按照“七步法、九不评”,精准识别出136户贫困户、533名贫困人口。根据每户的致贫原因、实际困难,工作队和村两委量身定制脱贫规划,一户户地扶,一个个地帮。
贫困户刘青文、龙先进等人,有养殖意愿,但缺少资金、技术。工作队和村两委支持养殖大户隆英足、隆成志,扶持带动50多户贫困户发展生猪、黄牛、山羊养殖。肥猪屠宰后,则熏制成苗家腊肉,一年卖出10多万元。
对于有外出打工意愿的年轻人,由村主任、村会计等人“传帮带”,并请来专家授课,培训200余人次,两年实现劳务收入470多万元。
在民生服务方面,缺什么补什么。改造村小学,解决“读书难”;建设标准村卫生室,解决“看病难”;实施农网改造,解决“用电难”;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实行低保兜底;争取救助资金近4万元,解决37名贫困家庭学生困难……
针对村里未婚大龄男青年多的情况,工作队还实施了“脱单计划”,举行以“缘定十八洞,牵手奔小康”为主题的相亲会,最终5对男女青年成功牵手。
村民龙先兰就通过相亲会结识了他的妻子。
龙先兰原先穷困潦倒,家中老人去世后仅留下一间破木房。没了依靠的他自暴自弃,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当时村里人看到我都觉得这个人没救了。”龙先兰说。
后来,时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的龙秀林和龙先兰结了帮扶对子。看他具有一定的养蜂技术,就引导他选择了收益较快的养蜂产业。“我当时没信心,队长说,别急,慢慢来。他介绍我学养蜂,又在村里张罗举行相亲大会,结果就找到了她。”龙先兰说。
扶贫工作队从附近养蜂基地引来优质蜂种,先让龙先兰试养了4箱,又帮助他到养蜂基地学习技术。两年后,他养殖的蜂群发展到了五十多箱,产出生态蜂蜜三百多公斤,仅此一项就收入6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
龙先兰在十八洞村一处蜜源点查看蜂巢。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感谢总书记,我脱单了,我脱贫了!”龙先兰激动地说,“开始养蜂后,我整个人都变得积极向上。我看到蜜蜂每天在太阳未升起时就出去采蜜,直到傍晚也不停止工作,便觉得我要像蜜蜂一样勤劳地生活。”
选准路子 精准发展特色产业
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大家座谈时曾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于是,工作队瞄准了当地盛产猕猴桃和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把种植猕猴桃和乡村旅游作为重点扶贫产业。
当时,村里人均耕地只有0.83亩,地块零碎分散,无法规模利用,他们就搞起了“飞地经济”,异地流转土地1000亩。村民以产业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入股,集中种植优质猕猴桃,2018年获得收益88.5万元。
十八洞村村民领取产业收益金。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施全友是施成富的小儿子,得知总书记到了他家,在外打工的他,激动地连夜赶回了家。
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施全友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巧媳妇”,地道的饭菜,味美价廉,几乎每天都有游客上门,成了村里最有人气的农家乐。
农家乐越开越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迈开大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十八洞村打造了独具乡村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和旅游路线,一举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截至2019年,村日均接待游客数量已达2000人,旺季达3000人。乡村旅游及其衍生经济成了村里的“当家产业”。
“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吸引了许多基层党组织来学习。”十八洞村旅游公司副总经理施进兰说,“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带动十八洞村脱贫致富。如今这里的老百姓信心满满。做事劲头足,致富热情高。”
苗绣是十八洞村妇女的拿手技艺。2014年,村苗绣合作社成立,老村支书石顺莲当起了理事长,带着村里村外20多个女徒弟接单刺绣,与民族服饰公司签订订单协议,全村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以前,绣一个衣服上的花纹只能卖出一两块钱。现在可以卖到几十、甚至几百块。”绣娘石美梅说,“自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后,苗绣产业便得到了发展。”
通过游客推荐、网络销售等方式,十八洞村的苗绣成功实现“走出去”,成为了特色产业,为乡村旅游增色不少。